近年來,清城區積極推動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本土化實踐,探索出一條以“集體統籌+農戶參與+企業運營+科技支撐”四位一體為核心的鄉村運營新路徑。目前,全區已在531個經濟社推行土地入股模式,“股份田”規模達76601畝,有效實現了零散耕地向村集體集約經營的規模化轉變,初步形成“地塊成片、產業成鏈、效益共享”的發展態勢。
一、從“荒山”到“金山”:江埗村的“猴耳環奇跡”
在東城街道江埗村,曾經面臨水土流失威脅的桉樹林地,在一年種植期內已被3米高枝條的猴耳環樹取代——這種被譽為“天然抗生素”的珍貴南藥,正以其顯著的藥用價值和“兩年三收”的高效耕作制度,成為村民眼中的“綠色金礦”。在這里,一場以土地入股為紐帶的鄉村振興實踐正結出碩果,一個“全國最大猴耳環種植基地”的夢想,正在青山綠水間加速成型。村集體勇挑重擔,成為整合資源、推動轉型的“核心引擎”。面對土地分散、農戶失地顧慮等難題,江埗經聯社主動出擊,自付土地整理成本,由經聯社理事長帶頭逐戶動員,將細碎承包地整合出超千畝入股土地指標,以規模化經營實現喜人效益——目前每畝利潤可達3000-4000元,土地要素變成了村民口袋中“滾動生金的活資產”。廣州萊泰制藥企業承諾“保價收購”,不僅帶來項目資金與市場,還用商業思路與研發技術打造出猴耳環含片、消炎膠囊等高附加值產品,為江埗村猴耳環種植項目帶來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中山大學藥學院創始人楊得坡教授團隊提供全流程技術護航,確保猴耳環從育苗到采收的品質和產量。江埗經聯社、廣州萊泰制藥企業、中山大學藥學院創始人楊得坡教授團隊三方力量共同打造“村集體+企業+科研團隊”猴耳環發展模式,組建成立“廣東萊泰猴耳環生態種植有限公司”,注冊自有商標南藥品牌,孵化基地推行“兩年三收”高效耕作模式,顯著提升畝產收益。在投資建設期頭年,村民以地入股,享受“每畝200元保底租金+5%銷售分紅”。目前,江埗經聯社正持續動員更多村民將承包地歸編整合,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增加文旅產業創收。村集體趁熱打鐵,自主成立清遠市粵埗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整合藥田觀光、研學體驗與農家樂資源,積極布局打造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二、月崗村的“三金”實驗:秋葵辣椒背后的土地博弈
在橫荷街道大有村月崗股份經濟合作社,一片閑置的270畝土地,如今已成為秋葵與辣椒輪作豐收的“致富田”。月崗村引入“土地入股+企業運營”的創新模式,成功聯姻清遠市鴻豐農業公司,不僅以每畝千元的價格流轉土地、每三年遞增租金,更借助企業自身加工能力與成熟銷售渠道,構建起“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增強小型農業抗風險能力和利潤空間。整合土地過程中,面對承包地分散、分紅規則意見不一的難題,月崗股份經濟合作社以“租金+工資”雙保障策略耐心算賬、用基層治理智慧與擔當凝聚起全村共識——“流轉比自種更劃算”。如今,基地全年采收期長達8個月,日均用工超60人,去年勞務支出突破90萬元,村民實現地租、務工、分紅三重增收。
三、高邊村的“田股東”實驗:從征地補償金到集體農場
早在2015年,橫荷街道赤崗村高邊村民小組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框架下民心所向的收益分配機制,提出“人口平分補償款+土地歸集集體+老人額外關懷”方案,這一方案不僅平息了“按地”與“按人”之爭,更確立了未來收益按“一人一股”分配原則,為土地入股合作奠定基礎。今年5月,高邊股份經濟合作社召開股民會議,通過“一人一股”股權分配機制,村民化身“田股東”,將分散在84戶村民的160余畝零碎地塊統一整合至村集體名下,在“小田并大田”的基礎上,創新引入職業經理人全程運營,形成“村集體決策+專業化執行”的運營體系。2023年起,高邊股份經濟合作社320位村民每人獲得1000元分紅,土地規模經營效益惠及每位村民。如今,“小田并大田”、“一人一股”、“鄉村職業經理人”這些朗朗上口的詞組,已概括出高邊股份經濟合作社集約化農業發展的新干勁,這片土地正成為集體致富、村民增收的希望田野。